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 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精神卫生日益被视为一项普遍人权和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全球仍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污名化、歧视和结构性障碍而无法获得所需的支持。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个人福祉,也削弱了社会凝聚力并阻碍经济进步,使精神卫生成为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共同挑战。

  应对这个挑战,需要汇聚共同意志:直面污名化,扩大预防和治疗规模,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韧性和康复的机会。全球健康、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取决于精神卫生能否真正实现普遍覆盖。

  让所有人享有精神卫生,是促进公共卫生、维系社会经济发展和落实人权的关键所在。这已纳入联合国对全民健康覆盖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体现了公平、尊严与包容的核心价值。

什么是精神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将精神健康定义为“精神健全,能够适当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发挥自身潜力,有效开展学习和工作,并为社区作出贡献”。

  精神健康呈连续谱状态:从状态极佳到极度痛苦,每个人的体验都各不相同。精神健康受个人、社会与结构因素的共同影响。遗传、药物滥用、贫困、暴力和不平等都可能削弱精神健康,尤其是在童年等敏感期。

  情感技能、支持性关系、优质教育和安全社区等保护性因素有助于增强韧性。从社区暴力到气候变化等地方挑战与全球危机进一步影响精神健康状况。没有任何单一因素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真正左右整体精神健康的,是这些因素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是指有显著临床意义的思维、情感或行为紊乱,这些症状足以干扰个人的日常生活与福祉。精神障碍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着所有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群。世卫组织指出,精神障碍源于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

  • 抑郁症: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以持续的情绪低落、绝望感和兴趣丧失为特征,通常会导致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困难。
  • 焦虑症:过度的恐惧与担忧,并可能转为慢性疾病,常伴有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
  • 躁郁症:抑郁发作与情绪高涨、精力过剩期交替出现,会扰乱决策与日常生活。
  • 创伤后应激障碍:多由暴力、灾害或冲突引发,常见闪回、噩梦与过度警觉。
  •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性障碍:现实感知扭曲,出现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需长期医疗与社会支持。
  • 进食障碍:包括厌食症和贪食症等,表现为异常进食及体型扭曲,伴随严重的健康风险。
  • 神经发育障碍: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童年起影响学习、沟通与社会交往。

  每种疾病都会带来不同的挑战,但都会严重损害生活质量,阻碍个人融入社会。

就医障碍

  虽然已有有效的心理和医学治疗手段,但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仍未获得应有的照护。就医障碍包括卫生系统资源不足、污名化、歧视以及人权遭受侵犯。贫困、暴力、不平等和残疾等风险因素会加剧脆弱性,而强大的情绪韧性、支持性社会关系、获得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则是有力的保护因素。

  要弥合全球治疗缺口,需强化卫生系统和基于社区的保健服务,提升预防和早期干预能力,并在教育、就业和住房等关键领域,扩大对心理健康的支持覆盖面。

脆弱和高危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

  童年和青春期是精神健康的关键阶段,大脑快速发育,认知与社会情感技能在此阶段形成,并深刻影响未来的福祉和成年生活。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日益扩张的数字空间等早期环境的质量影响深远。贫困、暴力、欺凌或父母罹患精神疾病等逆境会加剧脆弱性,而安全、支助性环境则有助于培养韧性。

  全球约有8%的儿童和15%的青少年罹患精神障碍,但多数未能获得所需的治疗。抑郁症、焦虑和行为障碍是该年龄组疾病与残疾的主要原因;此外,发育障碍、癫痫和进食障碍也严重影响健康。自杀是15-29岁青年的第三大死因。如果得不到及时支持,早期的精神卫生问题往往会延续至成年期,从而限制教育、就业和人生机遇。

  青少年在身份认同、同伴压力及迈向成年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风险因素包括暴力、歧视、社会排斥、贫困以及药物滥用等有害行为,而稳定的家庭、安全的学校、积极的同伴网络及培养应对技能的机会,则是降低风险的关键保护因素。

  在这个关键发展阶段促进和保护精神健康,需要采取预防、早期发现和可及、基于权利的照护。有效干预包括学校和社区项目,这些项目可增强韧性、减少污名化并营造支助性环境。非住院化措施和社会心理支持尤为重要,它们能在保护青年权利的同时,守护其身心健康。

  世卫组织与儿基会等合作伙伴一道,通过“帮助青少年茁壮成长”倡议《消除精神卫生缺口行动计划干预指南》等努力,协助各国扩大精神卫生促进项目与服务的覆盖面。这些举措有助于各国政府和社区应对风险、改善循证照护的可及性,确保儿童与青少年成长为健康、有韧性的成年人。

妇女与性暴力幸存者

  性别暴力幸存者罹患抑郁症、焦虑症、药物滥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显著升高。世卫组织指出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性暴力和冲突相关创伤最常见的后果之一。幸存者可能因为闪回或噩梦不断重温创伤经历,回避与暴力相关的线索,或长期处于恐惧与警觉状态。这些反应可能在事件发生后依然长期存在,持续削弱日常功能,并阻碍康复的机会。

  在人道主义危机和冲突地区,性暴力常被用作战争手段。难民和流离失所的妇女尤其脆弱,往往难以获得医疗或心理支持。除了暴力,幸存者还面临社区污名化与歧视、法律体系保护缺位以及阻碍求助的文化壁垒。这些情况使得许多幸存者默默承受痛苦,这进一步加剧创伤。

  回应关注幸存者的精神健康需求,不仅要提供临床治疗,还要营造安全空间,让妇女得到信任与支持,并健全法律保障,推动妇女在社会经济层面的全面赋权。这些措施有助于打破创伤与排斥的恶性循环,同时维护尊严、增强韧性、伸张正义。

老年人

  老年人作为家庭成员、社区成员为社会作出贡献,许多人还充当志愿者和劳动者。虽然多数老年人健康状况良好,但不少人仍面临罹患抑郁症、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的风险。

  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既受过往经历累积效应的影响,也受制于与衰老相关的特定压力源,例如丧亲之痛或生活目标的丧失。社会孤立、年龄歧视和虐待等都是主要风险因素。此外,罹患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或承担照护责任的老年人,因负担沉重且难以获得优质服务,更易出现心理困扰。

  面向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促进与预防策略,核心在于助力实现健康老龄化,即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物质与社会环境,使个体即使在能力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仍能从事对自己重要的活动。

突发事件中的精神卫生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受到武装冲突、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影响。这样的危机破坏家庭、生计和基本服务,对精神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几乎所有受影响的人都会经历心理困扰。

  过去十年经历过战争或冲突的人群中,约五分之一(22%)罹患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躁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突发事件会加剧原有的精神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例如贫困和歧视,并引发新的问题,例如家庭分离和药物滥用。.

  经历逆境的难民和移民具有多样化的精神健康需求,这些需求源于原籍国的经历、移徙旅程、东道国的入境与融合政策以及居住和工作条件。

工作场所中的精神卫生

  工作场所不仅影响生计,也关乎福祉,因此是全球精神卫生的核心阵地。据估计,在任何时间节点,全球都约有15%的劳动年龄人口存在精神障碍。抑郁症和焦虑症每年给全球经济造成约1万亿美元的损失,主要由生产力下降所致。尽管参与经济活动对康复至关重要,但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群仍普遍被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

  世卫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组织)强调,工作环境既可成为精神健康的保护因素,也可能成为致害因素。高压环境、过重工作负荷、欺凌、骚扰及缺乏支持等都被认定是影响劳动者精神健康的主要风险。

  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和卫生公约》等国际框架已将精神卫生纳入工作场所安全范畴,但许多国家仍缺乏全面的国家精神卫生促进与预防方案。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进一步暴露了工作场所支持体系的不足,也凸显了将精神卫生纳入职业健康政策的重要性。

  世卫组织和劳工组织制定的《工作场所精神卫生指南》首次明确提出,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预防压力源,并对处于心理困境的员工给予建设性支持,这标志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指南还呼吁为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员工提供便利,让他们能够带着尊严与支持继续或重返工作岗位。

  指南强调,工作场所与更广泛的社会议题紧密相连,并非孤立存在。与精神健康有关的歧视、不平等和污名化往往会延续到就业环境中,阻碍公开讨论与寻求帮助。对于许多工作人员,尤其是卫生、人道主义和应急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职业压力与心理创伤并存,更容易出现倦怠和心理困扰。

联合国的应对措施

  联合国系统通过协调卫生、法律和社会干预措施应对上述挑战:

  • 世卫组织倡导以幸存者为中心、关注心理创伤的照护模式,维护尊严、保密和增强权能。
  • 人口基金在人道主义救援中,将社会心理支助与生殖保健服务相结合,确保为幸存者提供全面的照护,并特别加强对妇女和女童的保护。
  • 妇女署牵头开展全球宣传,倡导终结暴力侵害妇女行为,包括开展“橙色点亮世界”等运动,呼吁加强以幸存者为中心的服务和政策改革。
  • 劳工组织与各国政府、雇主和劳动者合作,共同打造更安全、更具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行动呼吁:全球领导和系统转型

  联合国和世卫组织呼吁立即行动,推动转型,敦促各国政府和社会将精神卫生置于卫生系统、教育、工作场所和社区的中心位置,为此需要加大政治和财政投入,重塑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的环境,增强韧性,同时需要建立触手可及、基于社区的保健服务,保护所有人的权利与尊严。

世卫组织的全面应对措施

  所有世卫组织成员国均承诺落实《2013-203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加强精神卫生领域的有效领导和治理;提供全面、综合和快速响应的基于社区的保健服务;实施健康促进与预防战略;强化信息系统、循证依据和研究。

  然而,世卫组织的《2020年精神卫生地图集》显示,多数国家未能实现该计划的目标。为加快进展,世卫组织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向所有人享有精神卫生服务转型》(2022年),呼吁各国采取以下三大转型路径:

  1. 深化对精神卫生的价值共识与承诺:由各国政府、社区和个人共同承担,并在各领域加大投入。
  2. 重塑环境: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社区营造更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精神卫生的环境。
  3. 加强照护体系:确保通过基于社区、负担得起且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全谱系需求。

  世卫组织强调必须保障人权、赋能有亲身经历者,并采取跨部门、多利益攸关方参与的综合策略。世卫组织持续向各国政府提供循证依据、工具与技术支援,包括在人道危机环境中,以推动全球精神卫生保健的全面变革。

精神卫生和健康战略

  《2024年及其后联合国系统精神卫生和健康战略》旨在协助联合国营造一个有利于改善精神卫生的工作环境,并确保在需要时随时提供支持。

  该战略提供了一个路线图,藉以营造一个包容、可持续的工作环境,并将精神卫生和健康纳入组织文化和制度之中,让每个人都有归属感、都受到重视、得到培育和有所成就,从而确保一支高效的员工队伍,兑现我们作出的建设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承诺。

  联合国持续倡导打造这样的工作场所:所有员工都能不受污名化与歧视的影响,充分参与工作。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之一是“工作场所的精神卫生”,这个主题体现了这个日益紧迫的需求,旨在呼吁各方共同行动,将精神卫生置于体面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位。

压力之下,择要事为之

  压力过大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学会应对压力,既能减轻不堪重负的感觉,也能维护身心健康。

  世卫组织发布的《压力之下,择要事为之:图解指南》 是实用的压力管理手册,旨在帮助人们应对逆境。该指南提供简明且循证的技巧,每天只需几分钟即可练习,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随附的音频练习一起使用。本指南基于研究并经过广泛的实地验证,适用于任何身处压力之中的人,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处境如何,都可使用。

  另一种方法是正念冥想,这种方法可以轻松融入日常,缓解焦虑与压力。

相关国际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旨在提升全球对精神卫生议题的认识,并动员各界力量共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利益攸关方提供了交流平台,使其既能展示已有成果,也能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精神卫生保健在全球落地,惠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世界冥想日(12月21日)强调人人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身心健康水平,并将瑜伽和冥想视为促进健康与福祉的互补途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