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表现
全球危机的影响
在近几十年发展中国家贸易持续强劲增长的基础上,国际社会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贸易。然而,最近发生的全球危机却对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2009年世界贸易量下降了13%。而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期间商品价格的暴跌加剧了这种低迷状况。受影响最严重的是转型经济体国家和西亚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下滑,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近13%和9%。对于大部分出口创收严重依赖几种商品的最不发达国家而言,危机的影响尤为明显。商品价格的暴跌使其出口价值严重缩水。尽管如此,2009年,其出口数量仍有所增长,尤其是主要出口产品,出口量扩大了6%;但价值却降低了9%(表3)。价格大幅下跌的商品依次为矿产、金属和木材。最不发达国家虽然出口增多,但价值却有所下降。
随着商品价格的回落,2009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恢复。但是,根据一些估计,2010年在一些发展中区域,按美元价值计算,贸易价值比危机前水平仍要低约20%。根据联合国《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的基准,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增长率超过7%,而2011年的增长率约为6%。要知道,这几年是恢复期,预期并不理想,因为低于2004-2007年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接近8%的水平。

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对发达经济体贸易自由化减弱的担心加剧了全球衰退引发的问题。在全球危机爆发的前几个月中,由于一些国家开始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来应对危机,20国集团(G-20)承诺抵制这种做法,并要求主要国际贸易机构监督国家在这方面的活动。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中旬,20国集团成员国寻求实施新的贸易限制的做法与2008年9月以后相比已经不太明显,这些限制的总体情况受到限制。
引发衰退的金融危机还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因为很难筹措贸易融资。尽管2009年下半年全球贸易筹资市场有所松动,但各区域受益的程度不同。新兴市场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但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低收入国家,它们在贸易融资上仍面临各种严重制约。2009年4月伦敦峰会上20国集团制定的一揽子支持短期贸易融资方案帮助缓解了这种状况。但是,一揽子方案的其余资源应继续重点关注长期行动计划,应确保满足最急需国家的需要。
危机爆发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趋势
虽然人们认为本次危机只是暂时现象,但尚不清楚更加有活力的、危机爆发前的世界贸易增长是否以及何时会再次出现。过去二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贸易的势头迅猛增长。若干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成为主要贸易国,实现了经济连续多年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整体在全球出口中所占份额持续增长,2008年达到39%(不包括石油为31%),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占30%。然而,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仍然非常低。2008年刚刚超过1%,但不包括石油,最不发达国家的出口在全球出口中仅占0.4%。
危机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集中度一直在增加,尽管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国家的商品出口价格升高。因此,虽然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出口集中度相对保持稳定,但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的集中度有所增加,而内陆发展中国家的增幅最大,这是由于矿产和燃料带来高收入(图7)。这也反映了非常容易受到同价格波动的相关影响,如表1所示。
发展中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愈加多样化。2008年,最不发达国家高达50%的出口运往其他发展中国家。2008年,中国成为最不发达国家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占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出口的23%,欧洲联盟(欧盟)为21%)。重要的是,最不发达国家出口到其他南部国家的产品增多,而这些产品恰恰是国际价格上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