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发展援助的国家覆盖面差距
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目标的落实情况差强人意。最近的数据显示,2008年发援会的官方发展援助总额占捐助国国民总收入的0.09%,比承诺的最低目标0.15%还要低(见表1)。正如图5所示,仅9个发援会捐助国实现这个目标,比2000年实现目标国的数量多出4个。2008年,它们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额占发援会总援助额的34%。

国际社会一再强烈要求,落实援助时应给予非洲高度优先地位。据经合组织估算,非洲2009年收到的官方发展援助几乎近440亿美元。对非洲的援助增长显著,但还不足以实现格伦伊格尔斯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9年对非洲官方发展援助应当超过610亿美元(见表1)。格伦伊格尔斯目标指的是按2004年价格和汇率计算,为非洲追加250亿美元的援助,但据发援会秘书处的估计,目前预期仅能执行约110亿美元。这将造成140亿美元的缺口,主要原因是欧洲捐助国通常将大部分的援助分配给非洲国家,但相比它们制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援助额出现萎缩。不幸的是,这方面的不足掩盖了其他发援会捐助国显著提高对非洲援助的事实。例如,美国承诺从2004年到2010年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援助加倍,并且在2009年实现了这一目标。
目标8单独挑选出另外两类国家,并要求给予特别关注,它们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包括联合国38个会员国和14个非会员国但属于联合国区域委员会的准成员国。它们国土面积小,分布在各个岛屿上,使得它们成为非常典型的脆弱的发展中经济体。内陆发展中国家共有31个,包括国土面积小的国家,如莱索托和斯威士兰,也包括领土面积相对较大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和玻利维亚。这些国家没有海上交通要道,在国际贸易中面临高昂的转运和交通费用。
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2008年获得的官方发展援助约40亿美元,这个数据是最近一年的综合数据,表明当前十年间援助增长相对缓慢(按2008年价格和汇率计算,年均增长3.2%)。相比之下,内陆发展中国家在2008年获得的官方发展援助约230亿美元,表明自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9%。此类国家的援助收入出现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两个成员国——阿富汗和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受援国。但从这两个国家的情况来看,内陆特征都不是捐助国的主要动机。
官方发展援助的主要受援国
官方发展援助支出非常片面地反映了国际商定的官方发展援助拨款的优先次序,出现这样的事实也不难理解。捐助者出于各种原因并在各种情况下提供援助。正如表2所显示的那样,伊拉克在2008年获得100亿美元的官方发展援助,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援助拨款。在这一年中,它获得的援助是阿富汗的两倍多,而阿富汗获得的援助又比仅次于阿富汗的第三大受援国埃塞俄比亚高出近50%。清单上紧随埃塞俄比亚的是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它的人口是埃塞俄比亚的5%,而它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埃塞俄比亚的5倍。
表2着重表明了对战略敏感的发展中地区给予援助的重要意义。整个区域的安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顺利开展合作,以便消除某些国家内的政治脆弱性。此外,它提醒我们,动机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国际社会如何能够调拨大量援助资源。在千年发展目标方面面临的政策挑战是对那些处于外国决策者的战略关切次要地位但其需求不容忽视的发展中国家和领土给予重点的政治关注。

另外,表2显示,虽然援助的集中程度从2000年至2008年略有上升,但接受援助金额最大的国家已有所改变。也就是说,2008年排名前20名的受援国所获援助占同年可在国家间分配的援助额一半以上,但同样是这些国家在2000年获得的援助低于总额的38%。捐助者出于各种原因改变优先次序,但它们通常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捐助国的宠儿”——无论是由于战略原因,还是由于这些国家相对有效地利用了援助——另一种是“捐助国的孤儿”。不管是出于落实援助的过程艰难,还是由于捐助国政策关注不到位,都是由生活在此类国家中的穷人承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