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将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定为世界人居日,以揭示城镇的现状,并强调人人拥有适当住房的基本权利。这一天也是为了提醒全世界:我们都有权利和责任塑造城镇的未来。
2020年主题:人人享有住房:城市更美好的前景
现在,拥有适当的住房是攸关生死的问题,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随着2019冠状病毒病的继续传播,人们被要求留在家中,但是对于没有适当住房的人来说,这种简单的措施不可能实现。
同时,2019冠状病毒病也提醒我们,住房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为了使我们感到安全,让我们能够继续生活、工作和学习,住房必须要安全,要能确保我们使用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以采取卫生措施,并有足够的空间来保持物理距离。住房也要让居民能够接触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获得就业机会和医疗服务,利用学校、儿童保育中心和其他社会设施。
大流行病开始前,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估计有18亿人居住在贫民窟、非正规住区中,没有适当住房,或者无家可归。约有30亿人缺乏基本的洗手设施。这表示,由于缺乏基本服务以及暴露在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危害中,全球有数百万人更容易遭受不良健康影响。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凸显了结构性不平等现象,显示了住房不稳定、过度拥挤和无家可归如何影响少数族裔、土著人民和移民。
2019冠状病毒病已在人们缺乏适当住房且面临不平等和贫困的地区蔓延。而且,这些地区的居民通常没有得到当局的认可和保护,面临被驱逐和被迫搬迁的风险,在危机时期尤其如此。国际劳工组织称,世界55%的人口(约40亿)没有从任何形式的社会保护中受益。
住房权是一项人权,是实现其他所有基本权利的催化剂,也是确保“所有人的城市权利”的唯一途径。
背景信息
诞生
1985年,联合国将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指定为世界人居日。目的是思考城镇的状况,铭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基本权利。同时,此举也是为了提醒世界,对于人类生境的未来所担负的集体负责。每年,世界人居日都会采用一个全新的主题,旨在通过支持可持续发展政策来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居住场地与庇护所。
历史
世界人居日庆祝活动于1986年首次举行,主题是“住房是我的权利”,内罗毕为当年庆祝活动的主办城市。先前的主题包括:“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房”(1987年,美国纽约)、“住房与城市化”(1990年,英国伦敦)、“未来的城市”(1997年,德国波恩)、“更安全的城市”(1998年,阿联酋迪拜)、“妇女参与城市治理”(2000年,牙买加)、“没有贫民窟的城市”(2001年,日本福冈)、“城市供水与卫生”(2003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规划我们的城市未来”(2009年,美国华盛顿特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中国上海)、“城市与气候变化”(2011年,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和“城市固体废物管理”(2018年,肯尼亚内罗毕)。
奖项
由联合国人居署于1989年发起的联合国人居奖,现已成为全球最负盛名的人类住区奖。该奖项旨在表彰住房和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最佳做法,例如,提供住房,吸引人们关注无家可归者的困境,在冲突后的重建中发挥领导力,改善人类住区,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等。人居奖的奖牌是一块刻有获奖者姓名及其取得成就的匾牌,在世界城市论坛期间颁发给获奖者。
重要文件
COVID-19破坏了数百万城市居民的生活,凸显改善生活条件的紧迫性。享有净水和公共卫生及保持社交距离是抗御这一大流行病的关键举措。但事实证明,很难在贫民窟实施这些措施。这意味着贫民窟乃至整个城市的感染风险增加,因为许多城市都主要由居住在非正规住区的低收入非正规部门劳动者提供服务。
联合国秘书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