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云技术、群体技术和短信息服务技术的支持,人们现在可以前所未有地参与到灾害应变中来。传统的救济组织、志愿者和受影响社区并肩合作,可以提供、收集并分析有针对性且可以加快并改善人道主义救济的信息。”

泰德•特纳 (Ted Turner):联合国基金会主席。《救灾2.0:人道主义紧急状况中信息共享的未来前景》。1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成本持续下降,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字革命的力量,它正促使当地民众乃至国际机构做出改变。随着大众能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并借助各类媒介来放大自己的声音,整个世界的联系正变得更加紧密。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人道主义组织抓住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带来的新机会,迎接挑战,寻找创新办法解决问题。这一点在2013年应对菲律宾台风海燕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此次危机中,非政府组织通过与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合作,采取新方式参与救灾工作,改善人道主义应急措施,为人们提供了人道主义应急的独特视角。

台风海燕回顾

在人道主义应急的历史中,2010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年,一支在线志愿者特设小组创建了实时危机地图2以应对发生于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地震。实时危机地图将来会在响应组织中广泛使用。当时,这支特设小组首次证明,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活跃于既有人道主义部门之外的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对协调信息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逐渐正式化,发展成为具有明确工作流程和标准的组织,数字人道网络应运而生,成为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与专业的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桥梁。3

2013年11月8日,菲律宾遭遇有记载以来最强烈的热带风暴,约1400万人受到影响。当时,人道主义界正处于发展中。台风海燕(当地称为尤兰达)对菲律宾通信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当地民众、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必须高度协调合作,才能完成灾害响应工作。当时,除了要向受影响民众提供基本援助外,还亟需向他们提供可靠的信息,因此,大量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投身于应急工作中,其规模创下历史高点。4

数据收集

在台风海燕过后,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在救灾工作中所起的首要作用是收集、筛选、翻译并确认信息。灾害降临时,受影响社区会借助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分享状态、图片和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这些都是受影响地区的第一手信息,也都是可相应采取行动的信息。为了使台风海燕的应急工作更加协调有序,菲律宾宿务市的一个技术社区创建了帮贡 (#BangonPH) 网站5,利用当地的新闻媒体来收集受灾严重地区的实际情况。

应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人道协调厅)的要求,数字人道网络动员了一大批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来收集数据,并对大量已有数据进行分析梳理。6此项工作要求待命工作队7中技术娴熟的志愿者们行动起来,创建人工智能应对灾害平台,利用机器学习收集与当前危机相关的推文。8

接下来是将筛选后的推文发送到微型绘图工具框9,以便在线志愿者根据地理位置、需求等级、人口流离失所或基础设施破坏等情况标记信息和图像。在台风海燕应对过程中,在线志愿者使用这一用户友好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点击量逾10万次。10

数据可视化

2005年谷歌地球的创建对人道主义应急具有变革性意义,整个世界都通过空中摄影呈现在人们眼前。制图者利用这种影像叠加出多个可视化效果,增加叠加层并提高交互性。

为保证所收集的有关台风海燕的数据有意义并可据此采取行动,待命工作队将与该危机相关的编码推文添加到实时危机地图中。11该地图含有附加叠加层,包括卫星图像和街道级数据,以及热带风暴过去、现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位置。人道协调厅和其他人道主义组织乃至能够连接到网络的个人都能利用该地图协调救灾工作,更好地了解实时情况。

除此之外,美国红十字会与开放式地图人道主义救援小组12建立了另一个富有成效的伙伴关系,为在线志愿者在开放式地图人道主义救援小组任务经理的指导下为菲律宾特定地区绘图提供实地反馈。之后,这些开放式地图人道主义救援小组志愿者纷纷将有关台风路径的细节添加到这个维基百科式的开放式地图13上。当时,共有超过1700名志愿者为台风海燕受灾地区进行过450万次绘图编辑,进一步彰显了危机应对的大众化。14

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所面临的挑战

在结构和设计方面,扁平化的特设网络小组与等级化的正式人道主义组织大不相同,这一点也对人道主义救援工作造成了特有的挑战。二者各自奉行的独特理念通常是造成分歧的原因。正式人道主义组织遵循等级制度原则,并依靠捐助得以正常运转,而特设网络小组奉行开源的理念,具有灵活选择的余地,二者相互矛盾。作为不同组织之间的桥梁,数字人道网络针对正式非政府组织与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分别发布了完备的合作指南15,以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

此外,在危机发生前制定参与和沟通规则对特定组织大有裨益。极客无国界所制定的合作准则尤为详尽。16不过,对于相互合作的组织和个人来说,最有效的做法还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建立友谊、培养信任,面对面的互动是无法替代的粘合剂。

任何负责处理信息的群体所面临着的关切和风险在这里都存在,尤其在隐私、数据所有权、责任和安全等方面。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大量细节,足以用长篇大论来描述。适合应对菲律宾台风灾难的措施,不一定适合应对专制政权统治的国家所爆发的武装冲突或危机。

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普遍面临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志愿者精神创伤和过度疲劳。远程响应人员仍然会因接触到触目惊心的信息而受到影响,在与受影响民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焦虑不安。如果这些远程志愿者得不到身边同行的支持鼓励或有效的心理辅导来满足他们的具体需求,他们很可能会陷入一种孤独情绪中。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的成员开始慢慢意识到,工作中产生负面情绪很正常,要克服这种情绪,可能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展望未来

虽然专业非政府组织与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合作可能会取得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其中还有许多经验教训有待我们吸取、学习,这些经验教训都可以成为日后指导我们工作的最佳典范。同样,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变化表明,如果伙伴关系不断推进,人道主义应急领域就能保持活力。不过,台风海燕灾难期间形成了一种全新规模的合作关系,这使人们乐观地看到,不同行为体之间不断加强协同合作,可以为受影响民众提供更加快速和有效的救灾行动,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于救援组织所掌控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并服务于受影响民众本身。

 

注释

1.哈佛人道主义举措等.《救灾2.0:人道主义紧急状况中信息共享的未来前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伯克郡,英国,联合国基金会-沃达丰集团基金会技术合作伙伴关系,2011:7.http://www.unfoundation.org/assets/pdf/disaster-relief-20-report.pdf.

2.帕特里克•迈耶 (Patrick Meier).“危机地图测绘如何帮助海地拯救生命”.《国家地理声音:探索者的想法与见解》,2012-07-02.http://voice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2/07/02/crisis-mapping-haiti/.

3.更多信息详见数字人道网络网站.http://digitalhumanitarians.com/.

4.德克兰•巴特勒 (Declan Butler).“‘众包’技术在应对台风灾难中起主流作用”.《自然》,2013-11-20.http://www.nature.com/news/ crowdsourcing-goes-mainstream-in-typhoon-response-1.14186.

5.更多信息详见帮贡网站.http://www.bangonph.com/.

6.凯蒂•柯林斯 (Katie Collins).“人工智能、推特和在线志愿者是如何改变人道主义应对灾害的”.《连线》,2013-9-30.http://www.wired.co.uk/news/archive/2013-09/30/digital-humanitarianism.

7.更多信息详见待命工作队网站.http://www.standbytaskforce.org/.

8.帕特里克•迈耶 (Patrick Meier).“人工智能应对灾害”.《智能变革》,2013-10-01.https://irevolutions.org/2013/10/01/aidr-artificial-intelligence-for-disaster-response/.

9.更多信息详见微型绘图工具网站.https://micromappers.wordpress.com/.

10.帕特里克•迈耶 (Patrick Meier).“利用微型绘图工具应对台风尤兰达的早期结果(已更新)”.智能变革.2013-11-13.https://irevolutions.org/2013/11/13/early-results-micromappers-yolanda/.

11.应用于尤兰达台风中的实时危机地图.http://tinyurl.com/z musb6a.

12.更多信息详见开放式地图人道主义救援小组网站.https://hotosm.org/about.

13.开放式地图.http://www.openstreetmap.org/#map=7/50.868/-1.110.

14.美国红十字会.《开放式地图损坏评估审查》.台风海燕(尤兰达)中期报告.http://americanredcross.github.io/osm-assessment/.

15.正式非政府组织与志愿工作者和技术方群体指导请见数字人道网络网站,分别为http://digitalhumanitarians.com/content/guidance-collaborating-volunteer-technical-communitieshttp://digitalhu-manitarians.com/content/guidance-collaborating-formal-humanitarian-organizations.  

16.合作准则请见极客无国界网站.http://gwob.org/about/code-of-collab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