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领域,生物多样性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海洋生物多样性,即海洋生命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所有三大支柱(经济、社会和环境)都息息相关,支持着地球的健康运转,并提供促进人类健康、福祉和繁荣的各种服务。
海洋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存储库之一,占地球栖息空间的90%以上,拥有已知物种约25万种,还有更多的物种尚待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海洋物种未被识别1。
海洋与海洋生物对地球的健康运转至关重要,海洋产生的氧气占我们呼吸氧气的二分之一2,海洋还吸收了26%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海洋生物多样性对于健康地球和社会福祉起着关键的作用。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是数亿人的收入来源,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并直接或间接地保障着人们的粮食安全。海洋生态系统为世界各地的沿海社区提供的服务不计其数。例如,红树林生态系统不仅是超过2.1亿人4的重要食物来源,还提供了生计、清洁水和森林产品等一系列其他服务,并能抵御侵蚀和极端天气事件。
因此,鉴于海洋提供的资源,人类住区多分布在海岸附近,全球有38%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100公里的范围内,44%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150公里的范围内,50%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200公里范围内,67%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400公里的范围内5。约有61%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来自海洋和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之内的沿海地区6。沿海人口密度比内陆人口密度高出2.6倍,人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对于消除贫困、实现持续经济增长、保证粮食安全及创造可持续生计和有包容性的工作都发挥了作用,同时,海洋还容纳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减轻了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7。
因此,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压力,也会破坏和损害地球的健康运转及其提供我们生存和发展所需服务的能力。此外,由于人类对于海洋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服务的持续提供将极为重要。受生物多样性损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穷人,他们的生计通常高度依赖本地生态系统服务,如果这些服务受到影响,他们也会受到牵连。
正是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的关切推动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公约》)的通过。《公约》包括了三个互补性目标:养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合理公平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得惠益。《公约》有196个缔约国,几乎得到了普遍参与,这表明全球社会充分认识到,我们需要开展合作来确保地球的健康存续。《公约》也是整个联合国系统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新重心,并为其他国际文书和进程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各自的范畴奠定了基础。因此,《公约》是可持续发展全球框架的核心要素。2010年,《公约》缔约国在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通过了《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该计划包含20个生物多样性目标,为实现国际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地受益于生物多样性而又不损害后代有同样受益能力的未来提供了有效的合作框架。
海洋生物多样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得到了体现,全球领导人强调了采取行动来改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紧迫性。其中,可持续发展目标14(目标14)提出了通过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海域和海洋资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强调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事实上,目标14的许多要素和其他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都体现了与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相同的宗旨和原则。因此,为实现爱知目标所做出的不同程度努力,都将直接推动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与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许多服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些内在联系十分复杂且不断变化,并受反哺和协同效应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采取综合和整体的方法来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生物多样性,并遵循生态系统和预防性方法、包容性和公平原则以及为生态系统和社区提供多重益处的必要性要求。
根据《公约》开展的工作经过不断演变,体现了上述的方针和原则,并为缔约国和相关组织实施《公约》提供支持,特别是促进各国制订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及影响和依赖生物多样性的各个部门落实跨部门政策、方案和措施。
这项工作采取了专题性方法,专注于以下方面:(a)认识海洋的生态和生物价值;(b)应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承受压力和威胁的影响;(c)促进工具的应用,以便在养护和可持续使用中采取生态系统方法;(d)开展能力建设,为《公约》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e)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各部门的主流工作。
根据《公约》,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项描述具有生态或生物重要性的海洋区域的进程,加强了人们对全球各大洋海洋区域生态和生物价值的了解。这项工作为海洋养护和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为通过促进区域科学网络和伙伴关系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强和利用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外,这项工作也有利于发现知识差距,开展优先的监测和研究活动,以支持生态系统方法的应用8。
缔约国优先应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的主要压力,包括不可持续的捕捞做法、海洋废弃物和人类活动产生的水下噪音,以及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秘书处、《公约》缔约国、其他国家政府和相关组织与科学家和专家展开合作,基于主要压力和压力源的影响来整合现有最佳知识,并对如何预防和减轻这些压力的负面影响进行综合指导。
通过专家研讨会、出版物和参与其他相关进程,《公约》为生态系统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制订指导原则,包括采取区域性措施,如海洋空间规划与海洋和沿海保护区建设,以及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环境影响评估和战略环境评估,并整合不同部门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海洋生物和生态价值所承受的各种压力。
为支持《公约》的落实进行能力建设,也是《公约》的一项核心工作。能力建设的工具之一是“可持续海洋倡议”。该倡议是一个全球伙伴关系框架,由《公约》秘书处、联合国各实体和国际伙伴组织共同协调。倡议以现有努力、资源和经验为基础,主要通过增强伙伴关系,宣传获得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并改善各部门和利益攸关方群体之间的合作。倡议涉及不同层面,旨在为改进实地执行创造所需的有利条件。与区域海洋组织和区域渔业机构为加快实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可持续海洋倡议全球对话这一可持续海洋倡议,促进了跨部门和区域规模的对话和合作9。
缔约国也将生物多样性考虑纳入既影响也依赖健康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部门的主流工作。在2016年12月于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成为《公约》的首要议题。各国环境部长、渔业部长和旅游业部长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高级别会议上通过了《坎昆宣言》,以此做出承诺,表示各国各级政府和各经济部门都将致力于将生物多样性纳入行业发展的主流。同样,多年来,《公约》秘书处一直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区域渔业机构和其他利益攸关方进行密切合作,以支持缔约国加强落实《公约》,将生物多样性更好地纳入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主流。
如果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我们将不得不放弃“一切如常”的做法,并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我们发展规划、治理和决策的主流。我们必须调动资源,以做出亟需的实地变化。此外,各级利益攸关方都应意识到,他们的行动和行为都会影响到我们所依赖的海洋生态系统,并做出清醒的决定来改善我们与海洋的关系。纵观人类历史,海洋对人类的馈赠一直非常慷慨。
2017年6月5日至9日,海洋大会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这为建立必要的政治意愿和营造改善各级实施的有利条件(包括所有的利益攸关方)提供了重要机会,有利于实现健康、高产及支持社会福祉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依照代际公平的原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后代有权拥有继承一个生机勃勃的地球并从健康海洋中获取经济、文化及精神利益。
注释
1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网站:http://coml.org.
2 第一次全球海洋综合评估:世界海洋评估一(联合国,2016年),http://www.un.org/depts/los/global_reporting/WOA_RegProcess.htm.
3 科琳娜•勒凯雷等,“2015年全球碳预算报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第7卷,第2期(2015年12月),第349-396页(第371页).
4 马克•斯波尔丁,罗伯特•D•布伦博和埃米莉•兰迪斯,《海洋财富地图集》(阿灵顿,弗吉尼亚州,大自然保护协会,2016年),第14页.
5 克里斯托弗•斯莫尔和乔尔•伊弗雷姆•科恩,“大陆地文学、气候和全球人类人口分布”,《当代人类学》,第45卷,第2期(2004年4月),第269-277页(第272页).
6 保罗•奥古斯托•洛伦索•迪亚斯•努内斯和安德烈亚•盖尔曼迪,海洋生态系统经济学:使海岸和海洋系统的利用和养护与潜在自然资本相协调,《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第56卷,第4期(2013年10月),第459-465页(第460页).
7 欲了解更多关于具有生态或生物重要性的海洋区域的信息,请参阅https://www.cbd.int/ebsa/。
9 欲了解更多关于可持续海洋倡议的信息,请参阅https://www.cbd.int/soi/。
The UN Chronicle is not an official record. It is privileged to host senior United Nations officials as well as distinguished contributors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whose views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milarly, the boundaries and names shown, and the designations used, in maps or articles do not necessarily imply endorsement or acceptance by the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