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September 2025

公民掌握真相,政府运转就更为高效;信息自由流动,社会就欣欣向荣;阳光取代暗箱操作,生命就得以挽救。在我们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可信的信息是建立信任与复原力的根基。

人权社会的核心权利

信息获取早已被视为透明治理与知情决策的基石。自1945年以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一直将促进信息获取视为核心任务,呼吁“通过文字和图像促进思想的自由交流”。

八十年间,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生效之时,全球仅有一国颁布信息自由法;四十五年后,即1990年代初期,仅有十余国通过了此类法律。如今,已有139个国家通过了信息自由法,覆盖全球90%的人口。2024年,公民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高达640万件。然而,差距依然显著:仅55%的非洲人口、15%的中东及北非人口生活获得了关于信息获取法律的保护。

多个里程碑事件强化了信息获取原则,包括2010年《布里斯班宣言》、2015年《芬兰宣言:获取信息和基本自由,是你的权利!》以及具有开创性的2011年泛非信息获取问题会议,正是这场会议促使教科文组织将9月28日定为全球反思信息权利的日子。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宣布每年的9月28日为促进普遍获取信息国际日。四年后,联合国大会也通过决议,确立了这一国际日,将自由信息获取明确纳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普遍获取信息的塔什干宣言》中重申对信息获取的承诺,旨在全球推进获取信息自由。《温得和克会议三十周年纪念宣言》再次确认信息为公共产品。2021年与2023年的教科文组织大会也进一步认可上述原则。

信息获取自由也深植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中。可持续发展目标16.10呼吁将公众信息获取列为衡量“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进展的关键指标。教科文组织担任该目标(16.10.2)全球进展衡量的托管机构,因此,教科文组织不仅肩负倡导之责,也承担全球监测之任。

马尼拉2025年:全球认可十周年

下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将于2025年9月29-30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届时教科文组织与菲律宾政府将共同主办普遍获取信息全球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确保数字时代环境信息的可及性”,可谓正当其时。在洪水、野火和海平面上升危及数百万人生命之际,可靠、及时的环境数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可或缺。在马尼拉举办的普遍获取信息全球会议将探讨区域合作,发布教科文组织新倡议,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信息完整性倡议》

会议还将成为呼吁行动的平台:教科文组织将敦促50多个国家,尽快填补空白,出台并实施关于信息获取的法律,以应对气候危机。

提高认识,提供援助

自2020年以来,教科文组织每年都会举办促进普遍获取信息国际日庆祝活动,共组织了120多场有关信息权的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对信息权的认识。

除了召开会议之外,教科文组织还在增强信息获取系统方面发挥着切实的作用。每年,教科文组织会对全球120多个国家开展调查并收集数据,其数据库已成为该领域进展的最权威记录;支持非洲信息委员会网络等监督机构。教科文组织还开发了专业工具,包括《非洲纪录管理守则》,以及2024年在加纳阿克拉举行的普遍获取信息会议发布的《阿克拉声明》,聚焦大数据透明度。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信息获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公民伸张正义、记者揭露腐败、社区保障基本服务的桥梁。

信息拯救生命,改善生活

无论是印度村庄还是巴西医院的实例,都教会我们同一件事:信息就是力量。

通过真实的故事,获取信息的影响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最广为人知的案例之一来自巴西:记者获悉本应用于移植的器官被滞留在仓库,而政府专机却在运送官员。记者的报道促使巴西总统修订规章,最终挽救了近500条生命。

信息获取法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在泰国,一位母亲因女儿入学考试落榜,要求依据该国信息获取法查阅试卷。结果,此次试卷查阅暴露了录取系统存在暗箱操作,进而推动政府实施改革,为所有学生打开入学的门。

信息获取法也能遏制腐败。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农村,村民利用《信息权利法》揭露供水项目资金失踪的问题。手握证据,他们迫使当局落实工程,最终水接通了,安全饮用水有了。

何为强有力的信息获取法

遗憾的是,仅有一部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最强有力的信息获取法具有以下共性:适用范围广泛,甚至覆盖使用公共资金的私人实体;程序清晰且成本低廉;时限设定严格;且能确保独立监督。这些法律还限制豁免条款,并要求相关部门主动公开关键数据。

这些要素一旦缺失,就会再次出现信息不透明情况。正因如此,教科文组织与各国政府(特别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落实有效且有针对性的立法。对于资源有限、制度脆弱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教科文组织和法律与民主中心正在起草《信息获取示范法》,为这些国家提供与大国竞争的公平环境。

数字时代的挑战

如今,信息透明面临着一个新的前沿挑战:技术。通过AskTheEU.org等平台,文件获取申请更加容易,而开放数据门户网站则使公民能够实时分析预算、污染水平和健康统计数据。然而,数字革命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即如何管理海量数据流、保护隐私并确保跨境互操作性。

《阿克拉声明》为此指明方向,呼吁各国调整信息获取框架,适应人工智能、云存储和跨境流动的时代。

教科文组织还强调需要讨论获取私营行为体(例如数字化平台)所掌握的数据的政策。

普世价值

信息获取自由不仅仅是一纸文书,对于健康社会而言与清洁的空气同样重要。信息获取增强边缘化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权能,使记者有能力追究当权者的责任,并重建对机构的信任。

官员拒绝回应时,记者和活动家往往会不断施压,信息获取变成了打击腐败、让被遮蔽的议题重见天日的工具。其中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无法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记者和活动家就无法提供公益服务。而如果媒体不加以关注、调查和放大,信息获取往往也难以发挥潜力。两者共同构成了责任的支柱。会员国必须确保信息获取法律框架为参与信息获取过程的所有行为体提供协同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2025年在马尼拉举行的促进普遍获取信息国际日纪念活动如此重要。届时,世界各国领导人、民间社会代表和专家齐聚一堂,他们传递的信息将十分明确:信息获取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新闻业作为公共产品、气候适应能力、人权、问责制和为人民服务的治理的基础。

在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全球风险不断上升的时代,透明度不仅仅是一种民主的奢侈,更是一种生存策略。

归根结底,信息获取是一项普遍的承诺:任何人都不应该被蒙蔽。

 

The UN Chronicle is not an official record. It is privileged to host senior United Nations officials as well as distinguished contributors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whose views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milarly, the boundaries and names shown, and the designations used, in maps or articles do not necessarily imply endorsement or acceptance by the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