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又称《禁止杀伤人员地雷公约》(《禁雷公约》),是人道主义裁军领域里程碑式的成果。该公约由1997年的“渥太华进程”谈判达成,并于1999年生效,是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和地雷幸存者之间建立独特伙伴关系的成果,为此联合国发挥了关键的召集作用。《禁雷公约》禁止使用、生产、储存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同时要求缔约国清理受污染的土地、销毁库存并帮助受害者。截至2025年4月,《禁雷公约》已有166个缔约国,是历史上获得最广泛支持的裁军条约之一,也是人道主义法的基石。
《禁雷公约》的影响深远:已有超过5 310万枚库存地雷被销毁,数百万平方米的土地可安全用于农业和重新安置,幸存者得以在全球政策中发声。最重要的是,《禁雷公约》确立了一项全球规范,将杀伤人员地雷视为无差别杀伤性武器,禁止在现代战争中使用。
我曾在阿富汗、柬埔寨、哥伦比亚、苏丹以及最近的乌克兰等多地从事地雷行动。各地的悲剧如出一辙:社区艰难重建,家庭流离失所,孩子们在上学途中穿越生死线,平民被埋在地下的爆炸物炸伤或炸死。每清除一枚地雷,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功,更是尊严和希望的重建。《禁雷公约》阻止了危机的升级:1997-2012年间,大多数库存地雷被销毁,没有发生新的大规模使用,反对使用地雷的国际共识逐渐确立。《禁雷公约》确立的框架促成了这一进展,并激励了2008年《集束弹药公约》和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等其他里程碑式条约的诞生。
然而,《禁雷公约》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历史上,缔约国首次出于国防利益宣布退出该公约。2025年,几个东欧国家以乌克兰战争背景下安全威胁加剧为由作出这一决定;乌克兰自身也表达了类似的意图,尽管本国境内的地雷污染程度已达到了二战以来欧洲未曾见过的水平。这些决定属于主权选择,却标志着空前转折。经过数十年的扩张和巩固,《禁雷公约》必须在新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无端侵略的压力下证明其韧性。

面对压力,更需要重申《禁雷公约》的核心宗旨:保护平民。该公约旨在使社区免受无法区分战斗人员和普通民众的武器的戕害。在发生激烈冲突的地区,地雷沿不断变动的战线布设并逼近居民区,此时这种保护最难实现;然而,防止使用新的杀伤人员地雷,并为战后重建做好准备,仍是缔约国不可推卸的义务。
对于遭受入侵的缔约国而言,使用地雷作为威慑手段,这一理由似乎令人信服,但现实是地雷带来的人道主义代价并未降低,这也凸显了《禁雷公约》正面临的巨大压力及其局限性。一个国家为抵御武装入侵,捍卫主权,孤注一掷地部署地雷,这实在难以苛责。同时也必须承认,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和美国在内的许多世界最强军事大国从未加入该公约。尽管《禁雷公约》在缔约国以外也确立了强大的全球道义约束力,有效遏制了地雷的使用,但其力量始终主要依赖于道义权威,而非普遍缔约。
当前面临的风险,不仅在于《禁雷公约》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受到弱化,更在于其所代表的人道主义准则也可能被削弱,即平民必须受到保护,免遭无差别杀伤性武器的伤害。这一原则如果在某个国家动摇,也可能在其他国家相继失守。
我们绝不能忘记创立《禁雷公约》的初衷。杀伤人员地雷是对人权的直接侵犯。地雷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戮致残,往往在战争结束几十年后仍在继续夺走人们的生命。幸存者将终生承受身体、心理创伤和经济后果。地雷剥夺了人们的行动自由,阻碍了人道主义援助,并切断了社区获取生活必需品的途径。《禁雷公约》将援助受害者确立为核心义务,这绝非偶然。这一举措开创了国际法的先河,把幸存者置于裁军事务的核心位置。
地雷行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排雷不仅仅是为了消除危险,更是让复苏与发展成为可能。在安哥拉,经过排雷后重新启用的农田带动了农业和贸易的复兴;在柬埔寨,许多家庭得以在原是雷区的稻田上扩大水稻种植;在乌克兰,扫雷对恢复粮食出口至关重要,乌克兰的粮食出口不仅养活世界人口,也有助于稳定市场,对全球粮食安全和能源支出都有深远影响。通过减少贫困、加强卫生系统、促进教育与生计、推动和平与正义,地雷行动直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地雷行动是复苏与增强韧性的先决条件,不采取地雷行动,其他投资将难以落地。

尽管当前形势充满挑战,《禁雷公约》所体现的人道主义契约依然坚定有力。人道主义组织、国家主管部门及联合国合作伙伴正持续开展行动,扫清雷区,向社区提供风险教育,并建设国家地雷行动体系。新技术也给这一领域带来改变。无人机、人工智能、绘制数字地图及先进机械系统等正在提高勘测与扫雷工作的效率,新一代传感器的应用则显著提高了排雷员作业的成效与安全性。与此同时,幸存者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确保亲历地雷危害的人们能够在相关应对措施的制订过程中发声。
我亲眼见证了各方合作的实际成效。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州,地雷行动小组正在政府资助的赔偿计划下,争分夺秒地使农田恢复安全。在苏丹,当地排雷员努力清通道路,让维和人员和人道主义运输队得以抵达偏远的社区。在阿富汗,数千名男性通过扫雷获得稳定的工作,得以养家糊口、投资当地经济,并避免激进化。在哥伦比亚,幸存者网络帮助前战斗人员重返社会,并巩固和平进程。在安哥拉,学校和医院如今矗立在昔日的雷区之上。在莫桑比克,数百万难民通过清除地雷后的道路从邻国返回家园。
这些并非抽象的政策胜利,而是《禁雷公约》所载的承诺所带来的真实生活。就当某些缔约国重新考虑是否留在公约之际,国际社会仍可通过持续的外交努力和对实地地雷行动的切实支持予以回应。与其孤立遭受压力的政府,不如努力维持合作,既守护该公约的核心原则,也为日后重新作出承诺留着一扇门。
前进的道路需要政治勇气和切实的承诺。缔约国必须履行扫雷和提供援助的义务,这不是走过场,而是仍生活在威胁之下的平民的救命稻草。捐助方必须持续提供并扩大援助,尤其在资金短缺等紧急情况下。对于公约非缔约国,需要重新争取他们参与,为此不仅要诉诸道义,更要展示地雷行动对发展和复苏带来的切实益处。创新必须加速,不仅要实现技术创新,还要革新筹资、合作和培养本地能力的方式。唯有缔约国展现果敢而显著的领导力,《禁雷公约》才能继续兑现其承诺。
The UN Chronicle is not an official record. It is privileged to host senior United Nations officials as well as distinguished contributors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whose views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milarly, the boundaries and names shown, and the designations used, in maps or articles do not necessarily imply endorsement or acceptance by the United Na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