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大流行协定》已在世界卫生大会委员会上获得成员国批准,为其在全体大会上正式通过铺平了道路。
你知道吗?联合国已将2024年定为“国际驼科动物年”,该举措表明驼科动物对于90多个国家在恶劣环境下寻求生计的千百万家庭至关重要,对于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而言尤为如此。2024国际驼科动物年旨在提高对驼科动物未开发潜力的认识,并呼吁增加对驼科动物产业的投资,倡导加强研究和能力建设,进一步采用创新做法和创新技术。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必须继续重视驼科动物在民众生计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现在,你可以用3D模式了解驼科动物及其它们在艰难环境中维持社区生计的作用。
103岁的叙利亚老者贾西姆在叙利亚冲突中目睹了剧变,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包括在2013年失去自己的三名子女。贾西姆带着幸存的家人逃到黎巴嫩,过着艰苦的难民生活。时隔近14年之后,阿萨德政权于2024年12月被推翻,贾西姆及其家人得以在今年4月重返家乡阿尔纳赫里耶村(Al-Nahryieh)。然而,回乡之后的生活困难重重:家园被毁,生活艰难,基础服务缺失。尽管如此,截至5月,已有50多万叙利亚人返回家园。联合国难民署正与当地过渡政府合作,为返乡者提供住房修复、法律援助和生计支持。
位于巴拿马和哥伦比亚交界处的达连隘口一个潮湿炎热、野生动物出没的原始丛林,但对那些试图北上前往墨西哥、美国甚至加拿大的移民而言,这里却是通往希望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达连隘口移民过境人数大幅增加,从2020年的8594人飙升到2023年的52万多人,创下历史新高。然而,2025年1-3月间,这一数字骤降至2831人。面对不断演变的迁徙形势,以及移民面临的侵犯人权问题,联合国人权办与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监察员办公室共同开发了一款基于平板电脑的技术监测工具。该工具可系统化记录移民在达连隘口及其周边地区遭遇的人权侵犯案件,包括性别暴力、人口贩运、虐待、失踪、歧视等关键维度,并可与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及国际机构共享数据。
吴侬软语唱响联合国
"我有一段情呀,唱畀拉诸公听……"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恢弘的大厅里,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如清泉般流淌。日前,上海评弹团携十位国家一级演员登台献艺,以一曲《无锡景》开启文化盛宴,评弹、越剧、上海说唱交相辉映,为世界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江南诗篇。
在加沙地带停火协议于数周前破裂后的日子里,除了几乎难以估量的损失之外,痛苦和悲剧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持续不断的轰炸,以及援助与物资进入加沙的全面受阻,使人道主义措施濒临崩溃。自加沙战争爆发以来,已导致约1.75万名儿童死亡,另有3万多名儿童受伤。即使是那些幸存的儿童,生活也不可能恢复如初。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从古代木雕到考古遗址,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与身份。然而,时间、气候、生物侵害与有限的资源正不断威胁着它们的存续。为此,国际原子能机构(原子能机构)正推动各国利用辐射技术等核科学手段来守护这一人类共有的财富。通过γ射线辐照消毒、放射性同位素测年、辐射固化等方法,科学家们得以精准分析文物状况、延缓其退化并挽救濒危文物。与传统修复手段相比,这些核技术不仅效率更高,还更加环保。在法国、意大利、埃及等国家的合作机构支持下,一项全球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研究项目已汇聚了20多个国家的专家,共同探索更系统的实践路径。核技术正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保护遗产的新助力,也标志着和平利用原子能进入文化保护新领域。

云南石林:保护世界遗产,赋能当地社区
中国云南石林因2.7亿年前形成的喀斯特奇观享誉世界。如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公益伙伴推动下,这一自然遗产地已转型为兼具生态保护与文化活力的社区典范。“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不仅守护自然景观,也为当地居民带来发展新机遇。
中国拥有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但长期以来以单一树种构建的森林体系,使得病虫害频发,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为应对这一挑战,世界银行于2019年批准1.5亿美元贷款,用于支持中国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项目。这是世行在中国林业领域的首个“结果导向型”贷款项目,也就是将贷款资金支付与实现具体成果挂钩,并支持机构能力建设和创新。该项目带动四川省开展碳汇机制创新,推动建立了全省首个森林碳汇交易平台,碳减排效益显著,成为气候变化应对的重要实践。项目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复制,并带动数百亿美元生态投资,展示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
全球年轻人正在积极投身于应对化学品和有毒废物带来的环境与人权挑战。从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到萨摩亚、印度、美国和莫桑比克,青年倡导者通过回收、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推动污染防治与环境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