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December 2025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届缔约方会议(缔约方会议第三十届会议)在巴西贝伦拉开帷幕,“信任”再次成为推动多边行动的关键要素。无论是在气候、生物多样性还是深海问题领域,公众对全球机构决策的信心已变得与决策本身同等重要。

对于负责监管国际水域矿产活动的联合国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海管局),紧张局势尤为明显。世界正试图在关键矿物需求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因此海管局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合法性考验。

三十年来,海管局一直肩负着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促进和监管海底采矿的双重使命。然而,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双重使命,如今正变得愈发难以调和。随着各国政府就一项即将塑造深海未来的采矿守则开展谈判,提高透明度、强化独立科学以及扩大公众参与的呼声不断高涨。

然而,问题远不止于海底。在整个联合国系统中,当今的合法性更取决于过程而非授权本身,即主要取决于机构是否开放、包容并以证据为基础。海管局正在酝酿的改革,为包括气候外交在内的各个多边事务领域提供了启示。

三大原则尤为突出:

1. 透明度是合法性的基石。
透明度并不会对外交构成威胁,反而是现代外交的基础。向公众开放环境数据、实时报道议事进程、公开发布科学评估能够增强决策过程的可信度。如果公众能看到证据如何引导政策,信任将随之增长。

2. 独立科学是实现公平的保障。
影响跨大陆生态系统的决策,必须依托不受政治或商业左右的科学。设立类似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独立审查小组,有助于确保决策所依据的证据具备可信度、经过同行审议且可公开获取。

3. 包容性参与是公平的衡量标准。

深海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深海治理必须体现多样性。民间社会、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以及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科学家在海管局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确保决策并非仅由具备工业能力的一方主导,而是体现更为广泛的集体管护意识。

落实这些原则,不仅将提升海管局的工作成效,也将释放一个信号:全球机构可以不断发展,从而满足新的道德和生态期待。深海常被形容为地球的最后疆域,它也是一面镜子:深海治理反映了我们对《联合国宪章》所描述的共同责任的重视程度。

缔约方会议第三十届会议致力于重建对多边气候行动的信任,而海洋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海底治理以及气候进程本身中贯彻同样的透明、独立和包容原则,国际社会可以表明,全球公域可以得到负责任的管理,从即时起造福所有国家并惠及未来。

重建对治理的信任并非象征性的举措,而是推动进步的必要条件。从金斯敦到贝伦,我们传递的是同一个信息:合法性始于透明度,改革不是拖延,而是通往可信度的唯一途径。

注释

这些思考基于2025年10月在《自然》“世界观”栏目发表的有关海管局改革的文章中首次概述的观点,该文章探讨了透明度、科学独立性和问责制如何有助于重建对全球治理的信任:卡洛斯•加西亚-索托,“对海底采矿管理局的信任脆弱——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自然》“世界观”,第646卷,第8083期(2025-10-02),第9页。

 

The UN Chronicle is not an official record. It is privileged to host senior United Nations officials as well as distinguished contributors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whose views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milarly, the boundaries and names shown, and the designations used, in maps or articles do not necessarily imply endorsement or acceptance by the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