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水,你可能会想到河流奔流入海或海浪拍打着热带海岸的景象。但是,作为淡水系统中沉默的巨人,湖泊却存储了地球表面90%的淡水。它们是数百万人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饮用水、灌溉水源、食物和娱乐。湖泊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并保护社区免受洪水和干旱的侵袭。然而,与许多淡水生态系统一样,在关于全球水资源解决方案的讨论中,湖泊常常遭到忽视。
从非洲的大湖区到亚洲的高山水库,湖泊滋养着数十亿人的生命。它们储存水资源、调节气温、支撑渔业的发展,并为农业提供保障。它们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众多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但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如今,它们正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污染和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日益加剧的威胁。随着全球气温上升,蒸发率也在上升。农业施肥后的残留养分随雨水流入水体,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使原本清澈的水域因缺氧变成生物灭绝的死水区。农场和城市的取水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而入侵物种破坏了生态平衡。
保护淡水系统的核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最近的一项数据分析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象。全球364个流域的湖泊等地表水正在不断萎缩,有些甚至完全消失。湖泊退化不仅是一个环境威胁,还影响到依赖湖泊生存的社区。
印度尼西亚正带头打响湖泊保卫战。自2022年牵头推动首个联合国环境大会“可持续湖泊管理”决议以来,印度尼西亚持续致力于将湖泊问题置于全球水资源讨论的核心,包括在联合国2023年水事会议和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期间,湖泊都在部长级宣言占有突出地位。
随着联合国全系统水和环境卫生战略近期获得通过,开展更大规模合作的舞台已然搭就。但为何这么着急?因为湖泊正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冰川、湖泊和全球水循环
要想看清湖泊的命运,就必须把视野拉远,关注全球水循环,这条隐形主线把冰川、河流、湿地、地下水和海洋紧紧串在一起。冰川又称“世界水塔”,滋养着地球上的许多湖泊和河流。近19亿人依靠冰川获取饮用水、灌溉庄稼和发电。
但因为气候变化,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正因如此,2025年被联合国设为国际冰川保护年。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仅在2023年一年,冰川就损失了超过6 000亿吨冰,创下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大年度冰量损失纪录。随着冰川消融,一种新的现象正在重塑山区景观:冰川湖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这些湖泊既是生命线,也是风险源。它们储存冰川融水,在干旱时期起到缓冲的作用,但也带来了灾难性的风险,冰湖一旦决口,洪水将沿山谷倾泻,摧毁整个下游。

认识不足
尽管湖泊至关重要,却是地球上监测最薄弱的水体之一。与拥有完善水文监测站的河流不同,湖泊却研究不足,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尤其如此。
环境署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通过淡水生态系统探索平台、环境署湖泊门户网站、“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以及水资源综合管理框架等工具与举措,各方正努力弥合数据鸿沟,完善相关政策、规划与方法。但我们仍需进一步扩大行动规模,而且刻不容缓。
环境署在坦噶尼喀湖流域启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境行动,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四国共同参与,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关键湿地与退化景观、支持可持续渔业管理并提升水安全。该行动将修复1 700公顷生态系统,通过社区参与和流域层面监测推动全流域治理,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环境署对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坚定承诺。
湖泊为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湖泊看似遥远,但它们的健康状况决定着人类自身的福祉。湖泊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湖泊相关的议题将纳入2025年12月召开的第七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的讨论范围。与其他淡水生态系统一样,湖泊是抵御干旱的重要屏障、驱动地方经济的引擎、孕育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同时,湖泊也是哨兵,示警我们气候危机的影响正在加速。
保护湖泊等淡水生态系统并非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安全、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核心,更是提升气候适应能力的关键。
各会员国应在印度尼西亚的引领下,采用一体化水资源管理方法,加强湖泊的保护与修复。加大对基础设施、数据和创新的投入,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6(为所有人提供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的关键,也是保障人类与生态系统长期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
如今,守护这些蓝色瑰宝已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我们保护湖泊,不仅因其壮丽之美,更因数十亿人的生存有赖于它们。只有湖泊生机盎然,生命才能处处流淌。
The UN Chronicle is not an official record. It is privileged to host senior United Nations officials as well as distinguished contributors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whose views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milarly, the boundaries and names shown, and the designations used, in maps or articles do not necessarily imply endorsement or acceptance by the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