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总面积为147570平方公里,人口1.59亿。近年来,孟加拉国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经济的蓬勃发展、快速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和发展速度加快,使孟加拉国的用电需求增加。人们认识到,要减缓贫穷、改善孟加拉国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能源是一项关键因素。孟加拉国政府的愿景是到2021年使所有人都能用上电。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政府将电力部门放在首要的位置,并且制订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电力生产计划,计划利用的资源有燃气、煤、双燃料、核能及可再生能源。要满足孟加拉国的用电需求,特别是国内的离网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至关重要。孟加拉国政府制定了一项目标:到2015年和2020年,可再生能源资源发电量将分别占总发电量的5%和10%。为实现此目标,政府已建立并开展了多个可再生能源项目。
孟加拉国的电力现状
由于政府的不懈努力,孟加拉国电力部门在近几年来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就,电力供应和需求间的差距不断缩小。2009年,孟加拉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包括自备电厂发电量)达4942兆瓦,至2015年增长至13883兆瓦。目前,孟加拉国有74%的人口用上了电,人均发电量达到371千瓦时。下表反映了孟加拉国的电力发展概况:
项目
2015年6月
发电装机容量(包括自备电厂)
13883兆瓦
输电线路
9695公里
配电线路
34.1万公里
通电率
74%
人均发电量
371 千瓦时
用户数
1750万
平均系统损耗
13.54%
电力部门长期发展规划
孟加拉国政府制定了一项长期电力生产目标,实现这项目标的战略包括:
- 燃料多样化;
- 开发国内的初级燃料;
- 私人和合资企业参与;
- 提高能效;
- 使用替代能源;
- 将煤作为主要能源;
- 跨境电力贸易;
- 使用核能;
- 低碳排放;
- 建设有效和高效的基础设施;
- 多部门协作。
作为战略的一部分,2010年,孟加拉国制订了“电力系统发展总体规划”(目前正在修订),包含下列目标:
年份
兆瓦
2016年
1.6万
2021年
2.4万
2030年
4万
注重可再生能源
- (1)政策
在考虑国家未来能源安全的同时,孟加拉国政府也相应考虑到了可再生能源。为了加快国内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整合进程,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政策》。该政策旨在挖掘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使其普遍惠及人民,并允许、鼓励和促进公共及私营部门投资。除了《可再生能源政策》,孟加拉国还制定了其他多项法案、政策、条例,以促进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 (2)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框架(可持续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机构的设立)
孟加拉国于2012年12月通过《可持续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机构法案》。此机构旨在促进、发展以及协调孟加拉国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项目。可持续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机构将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以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该机构将监控由公共和私人实体实施的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和活动,还将为这些项目创新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
孟加拉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孟加拉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太阳能。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再生能源仍将作为传统能源生产的补充。为了让电网发展滞后及未连接电网地区的人用上电,可再生能源将发挥重要作用。孟加拉国的主要可再生能源有:
太阳能
孟加拉国位于北纬20°30’和26°45’之间,每年超过300天的平均太阳辐射量达到5千瓦时/平方米,日均太阳光照达到7至10小时。孟加拉国的太阳能资源极其丰富,各个部门都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太阳能的利用有助于降低传统化石燃料发电需求,为子孙后代营造绿色环境。
风能
孟加拉国海岸线总长700公里,在孟加拉湾有着众多岛屿。来自印度洋强大的南风和西南季风是风力发电场发电的重要资源。目前,孟加拉国有若干项风能资源评估项目正在进行。然而,孟加拉国风能部门并未取得突出进展。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的应用在农村和城市地区都具有良好的前景。除牛粪外的其他生物质,例如木头、森林残留物、城市固体废物以及家禽废弃物都是常见的生物质能源。
微型水电站和微型水电站项目
孟加拉国地势较为平坦,只有吉大港山区地势较高。在吉大港山区的卡普台有一座全国唯一的水电站(230兆瓦),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位势梯度都不足以为水力发电提供条件。建设小型水电站只有在吉大港山区可行。
可再生能源部门取得的发展
在过去几年,孟加拉国的可再生能源部门取得了值得赞许的发展。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为404兆瓦。家用太阳能系统在孟加拉国较为普及。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离网区域,家用太阳能系统广受欢迎。下表反映了孟加拉国可再生能源部门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发展:
方法
装机容量(兆瓦)
安装家用太阳能系统(350万个)
150.00
政府和准政府机构安装屋顶光伏发电设备
3.00
商业建筑和购物中心安装屋顶光伏发电设备
1.00
在接驳电力期间由用户自行安装光伏发电设备
11.00
建设风力发电站
2.00
建设生物质能发电站
1.00
建设沼气发电站
5.00
安装太阳能灌溉设备(93套)
1.00
水力
230.00
总计
404.00
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
根据孟加拉国政府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目标,如前所述,孟加拉国计划至2015年实现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至少800兆瓦。公共及私营部门项目预期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
资源
装机容量
太阳能
500 兆瓦
风能
200 兆瓦
其他
100 兆瓦
总计
800 兆瓦
家用太阳能系统项目
基础设施开发有限公司利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全环基金)、德国发展银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伊斯兰开发银行等机构的资金支持,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展太阳能项目,推广和普及家用太阳能系统。基础设施开发有限公司于2003年1月设立太阳能项目,到2015年7月,该项目成功推广了350万套家用太阳能系统,总发电装机容量约150兆瓦。该公司的目标是到2016年底推广600万套家用太阳能系统。
政府和准政府机构的太阳能屋顶设备项目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政府和准政府机构已开始安装屋顶太阳能系统,以满足自身的照明和风机用电负荷。到目前为止,这些机构所安装的屋顶太阳能系统已拥有3兆瓦的装机容量。
太阳能灌溉
孟加拉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境内有756万公顷的水浇地,旱季(1月至4月)对灌溉用水的需求量尤其大。每年用于灌溉的柴油机水泵约达142万台,每年需要进口约100万吨柴油。另外,每年还有33万台电动水泵用于灌溉,需要消耗约1700兆瓦电量。在此背景下,太阳能灌溉水泵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孟加拉国政府已制订计划将1.87万台柴油机灌溉水泵更换为太阳能灌溉水泵。该计划将生产约150兆瓦的电量。
并网太阳能电厂
如果由私营企业建设电网,太阳能微电网为农村居民供电的价格高昂。因此,孟加拉国政府已经设立了多个并网太阳能电厂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793兆瓦。这些项目由国有公用事业公司或私营企业实施,目前正处在不同的实施阶段。
生物质能
孟加拉国的绝大多数人口依靠生物质能烹饪和取暖。约90%的家庭烹饪能源需求由生物质资源满足。孟加拉国约有3000万户家庭,其中大多数住在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烹饪产生的有毒烟雾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对妇女和儿童尤其如此。据估计,在孟加拉国有超过2400万农村人口和近600万城市人口受到由使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影响。焚烧固体生物质所产生的污染物还是致使气候变化的因素。
孟加拉国的家庭大多使用传统炉灶烹饪。传统炉灶效率低下,因为热量流失严重且散发黑烟。而在传统炉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改良灶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并且减少污染物排放。自1973年以来,孟加拉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下属的燃料研究和发展研究所一直在开展各种生物质能和改良灶试点项目。
在多家捐助机构的帮助下,孟加拉国政府制订了一项方案,计划在农村地区推广改良灶。2013年,孟加拉国启动了一项全国性行动计划。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荷兰发展组织、美援署促进孟加拉国清洁能源发展计划、全球清洁炉灶联盟等捐助机构都通过不同的融资机制投身其中。截至目前,在使用的改良灶数量达50万套,孟加拉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安装3000万套改良灶。
风力资源测绘项目
在孟加拉国的沿海地区和岛屿上,有巨大的风能利用潜力。孟加拉国政府计划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项目开发利用风能发电。但是,如果没有可靠、完整且可用于向银行筹资的风能数据,就无法调动私人投资者的积极性。为此,孟加拉国政府开展了若干风力资源测绘项目。
结论
孟加拉国政府为克服电力部门的各种问题付出了努力。我们坚信,我们将能够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满足用电需求。但总体而言,要成功实现政府宣布的愿景:“到2021年让所有人用上电”,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各利益攸关方采取实际行动以及各发展伙伴提供支援,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即使政府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国家电网也不可能覆盖孟加拉国的所有地区。近10%的偏远地区将仍然不能连接到国家电网。为了实现孟加拉国的可持续能源目标,我们还必须依靠可再生能源。
The UN Chronicle is not an official record. It is privileged to host senior United Nations officials as well as distinguished contributors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whose views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milarly, the boundaries and names shown, and the designations used, in maps or articles do not necessarily imply endorsement or acceptance by the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