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
大会
A/58/817

第五十八届会议 2004年6月11日

议程项目59
加强联合国系统

我们人民:民间社会、联合国和全球施政
联合国与民间社会关系知名人士小组的报告

十 . 多边主义的未来

177. 本报告中各项提议的影响远远超出联合国同民间社会的关系。这些提议对全球施政和多边主义的未来具有影响。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和 2001 年 9 月 11 日恐怖攻击后的几年内,世界大国对于走单边道路还是走多边道路,态度暧昧。同样,对于从东亚危机和第三世界债务到艾滋病蔓延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威胁的对策,一直是单边行动和多边行动拼凑而成的。

178. 就在更多问题比以往更需要采取全球对策的时候,毫无章法的全球施政过程所产生的矛盾似乎同互补性一样多。为了替处理这种困境提供指南,近年成立了各种小组和委员会。它们的工作范围和程序差异很大,但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我们以在编写本报告过程中汲取的三个教训来结束我们的报告。我们认为,这些教训与这些机构都有关系。

全球施政存在重大空白

179. 扩大利用小组和委员会的现象恰恰发生在全球会议时代基本上结束之际,这也许并非偶然。虽然它们具有十分不同的作用(小组是咨询机构,而会议则是全球施政的谈判论坛),但实际上有一些共同点。它们都在明确时限内侧重处理特定问题,在区域上都保持平衡,都包括各类相关的行动者。而且它们都向联合国系统报告工作。目前,人们普遍认识到这些特点对全球进步都极为重要。但是,现在的确缺少展示这些特点的论坛。如果各种小组要得到更多的利用并受到广泛尊重,就必须让各种支持者参与选择小组成员,并积极请支持者提出建议。

180. 联合国应投资于具有类似特点的更广泛的持续进程,特别是本小组提议的全球公共政策委员会和公开听证会。本小组建议,第一次公开听证会应安排在 2005 年大会即将审查千年发展目标之前。

181. 各小组和委员会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但公众是否支持它们,取决于各进程是否具有包容性,其提议是否实事求是,富有勇气,并且便于实施。本小组深信,我们广泛而深入的协商过程使数以千计人得以对本报告的编写提出意见,因此我们的提议将获得相当大的支持。小组还深信,这些提议是一项大胆且务实的改革议程,如得到采纳,将大大加强联合国的影响和公众支持。而且小组热切希望,这些提议将得到会员国和秘书处管理人员及联合国其它机构的大力讨论和实施。

182. 本小组建议,至少三个秘书处机构(联合国秘书处高级管理小组、联合国发展集团和联合国行政首长协调会)讨论我们的报告,每隔适当的一段时间就落实承诺的进展情况进行审查。小组建议,拟议的支持者参与和伙伴关系办公室监测这些事项以及联合国同所有外部支持者的关系,并定期向秘书长报告。小组还建议,在今后几个月内同会员国非正式讨论这些提议,为就需要大会下届会议期间政府间机构核可的事项举行辩论铺平道路。

思维模式的变迁与各种小组都有关系

183. 为本小组的思路奠定基础的重要因素,也与其它委员会和小组高度相关,从中可以看出关于全球施政与联合国的共同信息。特别清楚的是,多边主义的面貌正在变化:多边主义日益受到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临时联盟的影响。联盟成员在某一问题上想法一致,但在其他问题上可能分歧很大。旧的多边主义概念事实上是“政府大包大揽”,即各国政府首先商定政策,进而实施这项政策。

184. 今天的多边主义概念是真正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它包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当事方,或以多种方式与所涉问题有关的支持者。一些论坛是因需要而设立的、并非具有普遍性,但它们包括想法一致的行动者,共同努力为其事业赢得支持。联合国本来不是要为这种多边主义提供服务,但世界今天常常这样运作。所以,联合国必须身体力行这种多边主义,才能适存。

185. 联合国必须成为一个更加外向或注重建立网络的组织。联合国应明确召集并促成多方利益有关者伙伴关系和全球政策网络,同会员国以外的支持者联络,同时确保公平的南北均衡。联合国正规的政府间进程的传统可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但是,伙伴关系和政策网络将更加注重成果,并使联合国在地方采取的行动与它的全球价值观念更加可靠地联系起来,在向千年发展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尤其如此。向这方面迈进是联合国生存的需要。除非联合国可以证明,它可以发挥明显而积极的作用,否则公众的支持将逐渐减弱。

186. 联合国还必须做更多工作来加强全球施政并处理民主“赤字”问题。这项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包容——确保公平的结果;参与——使人们能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以及回应——倾听人们的关切并对他们负责。

187. 联合国还必须更有系统地与世界公众舆论接触,以便从中解读各种信号并影响公众舆论。这将需要同左右舆论的著名人士,包括民间社会、政界和媒体有影响的领袖进行更有系统的互动。朝这方面迈进可以帮助联合国系统促进有利于实现其目标的联盟,并为多边主义赢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