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发布了第一次全球海洋综合评估,又称世界海洋评估。报告的引言十分吸引人,指出70%以上的地球表面被水覆盖,平均水深为4000米。海洋占地球水总量的97%,相当于约13亿立方公里。这些数字看起来都是无限大的。
报告还指出,现在地球人口超过70亿。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水平均分配,每人只能得到五分之一立方公里的水。到2050年,地球上约有100亿人口时,人均份额将只有八分之一立方公里。这相对较少量的水将为每人提供粮食、氧气等所有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同时,我们的一些排放物、废物和垃圾也会最终流入这部分水中。
然而,海洋是无国界的,各国的分配也不均匀。我们无法筑起壁垒来保护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相反,要维护好和保护我们都需要的水,我们必须团结合作。我们必须与相邻的国家展开合作,并在全球层面上与各国之间进行合作。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为我们照明了黑暗中的道路。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已取得进展,但不幸的是,虽然可持续发展目标14呼吁国际社会“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但事实上我们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正因如此,瑞典政府和斐济政府共同发起了2017年6月份在纽约举行的海洋大会。本次会议将是首个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某单一目标为议题的高级别论坛。我们对世界各国之间接触日益密切十分乐观。
这次会议有许多需要立即关注的问题,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环境的影响。虽然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栖息地,也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系统,但关于气候变化的辩论,却基本忽略了气候变化和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对海洋的影响。海洋生产了我们所需氧气的50%、调节着地球的气候和温度、为我们提供粮食和水,也是成千上万种物种的家园,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忠实盟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在地球上产生的热量有超过93%1已被海洋吸收,但是,我们刚刚开始明白这件事的代价。从北极海冰融化和珊瑚白化,可见海洋温度上升和酸化的现象日益明显。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并且必须立即运用所有手段,包括缓解、保护、恢复和适应。
过去六十年来,海洋变暖的程度让人难以接受。据格兰瑟姆研究所2015年的一项分析显示,如果1995年至2010年期间进入海洋表面下两公里深的热量进入大气层底部的十公里,那么,地球上的气温将上升36摄氏度。因此,海洋让我们免于遭受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但是,未来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说迄今为止海洋是我们最好的朋友,那么,在可预见的将来,它有可能将要开始向我们“讨债”:我们自1900年以来产生并储存在海洋中的大量排物放将有可能回到大气层中。
海洋酸化可称为全球气候的化学危机。除了全球变暖外,海洋酸化也会使海洋生物遭遇灾难性的影响。自工业化以来,海洋表层水的酸化程度提高了几乎30%2。如果不快速采取行动,珊瑚礁将是气候变化最为直接的受害者之一。珊瑚礁虽然只占海洋表面的1%,但维系着多达25%的海洋物种的生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将对沿海地区、渔业和旅游业的保护产生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若无显著减少,到2050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珊瑚礁都可能受到这种酸性条件的影响,很难生成生长所必要的钙。
据研究人员估计,海洋有多达100万种不同物种。3海洋温度升高会使物种大规模迁移,从而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温暖水域中的物种数量将会减少,而极地周围较冷地区的物种数量则会急剧增加。这种变化可能对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鱼类目前占30亿人动物蛋白质来源的20%。在人口不断增长、渔业管理不健全和鱼类出口增加的情况下,当地鱼群的变化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许多人靠捕鱼为生的贫穷沿海国家而言。
气候变化也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威胁着海洋中的氧气供应。首先,温水容纳氧气的能力没有冷水强,所以,随着海洋升温,含氧量将会下降。其次,温度较高的水密度较低,靠近水面含氧丰富的水难以下沉和循环。因此,深海氧气耗尽的风险尤其巨大,依赖氧气的鱼类将出现生长速度变慢、尺寸变小且繁殖能力降低的情况。氧气依赖性高的较大型鱼类如金枪鱼、箭鱼和鲨鱼,都将被迫浮到氧气更丰富的表层水域,而它们的大部分猎物也将如此,这将导致食物竞争加剧。原来生活在海底或海床上的生物也需要寻找较浅的水域。由于更多的海洋生物将栖息在更小、更容易到达的区域,捕鱼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因此这种连锁效应将使过度捕捞雪上加霜。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热点效应”北极体现得很明显。在这里,气候变暖和海水酸化特别迅速,并且比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还要严重。科学研究结果显示,北极地区超过大规模临界点的风险增加了,如夏季海冰融化、冰盖融化和从融化的永久冻土中释放的甲烷,都可能有非常重大的全球性后果,不仅仅是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具有全球意义。许多北极物种、生态系统和栖息地都存在着完全消失的风险,或即将只剩下孤立的碎片。随着冰盖融化,越来越多的北极地区被开辟为航道和油田,成为天然气开采和获取鱼类等自然资源的场所。2016年11月,北极的气温比往年同期正常温度高出20摄氏度,这也许是迄今为止地球发出的最清晰的警告。北极的急剧变暖使北极周围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地球的其他所有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北极和南极的永久冰是地球状态稳定的先决条件。不断变暖的北极将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希望这是让人类团结起来成功扭转局势所敲响的最后警钟。
对我们人类来说,海洋的经济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实际上,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真正前提条件。然而,毫无疑问的是,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将造成重大的经济代价。例如,珊瑚白化造成旅游业规模缩减,损失估计达每年120亿美元。如果将珊瑚礁生态系统服务的损失包括在内,截至2100年,每年的损失将达到1万亿美元,但真正巨大的代价将在于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恶化。
将全球变暖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并愿意努力根据《巴黎协定》的要求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是缓解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的基础。瑞典愿意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发挥领导作用,成为世界上首批无化石燃料的福利国家之一。近年来,瑞典对多边气候基金的捐赠也翻了一番,目前,对于众多多边气候基金来说,包括绿色气候基金、全球环境基金和适应基金瑞典,都是人均捐助额最大的国家。气候变化也是瑞典双边合作的核心内容,我们希望积极努力加强涉及海洋影响的各项倡议。立即并大幅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为我们赢得时间,可以增强海洋、生态系统和物种的韧性,使它们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化解海洋中现存的、不可避免的压力。这样,善于迁移的鱼类就能找到新的栖息地,浮游生物等繁殖周期较短的生物就能进化以适应新的环境。
我们必须采取严厉的措施,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如果现在就采取措施,仍然可以维持大片相对不受影响的海洋生态系统。瑞典拨出了大量资金,用来保护本国水域中宝贵的海洋环境,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承诺。但是,保护海洋环境也是区域和国际合作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此外,对受威胁物种进行评估,并提出措施建议时,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
鉴于对海洋构成压力的各种因素,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不仅仅作为确保改善粮食安全的措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对于制止过度捕捞和非法捕鱼,并确保许多人依赖鱼类为生的沿海国家将工业捕捞转变为小规模捕鱼,强制措施至关重要。我们必须采取进一步有力措施来预防和减少海洋污染,包括减少海洋废弃物和营养物的流入。最后,我们还要加大科研投资,增加我们在这些领域的科学知识。
气候变化对海洋构成的影响,不能仅从漂白珊瑚礁的单个孤立故事中进行描述;它涉及到我们刚刚开始想象到的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的根本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马上采取行动,把海洋作为我们气候工作中的核心。在海洋大会上,联合国系统各部门、科技和商业部门,以及民间社会对海洋大会的浓厚兴趣,表明了国际社会已准备采取有力的行动。
注释
- 悉尼·莱维图斯 (Sydney Levitus) 等,“1955-2010年世界海洋热含量和热比容海平面变化,(0-2000米)”[J],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第39卷,第10期(2012年5月17日).
- 理查德·A·菲利 (Richard A. Feely) ,斯科特·C·多尼 (Scott C. Doney) 和萨拉·R·库利 (Sarah R. Cooley),“海洋酸化 :高二氧化碳世界的现状和未来变化”[J],《海洋学》,22卷,第4期(2009年12月),第36-47页.
- 沃德·阿佩尔斯坦斯 (Ward Appeltans) 等,“全球海洋物种多样性规模”[J],《当代生物学》,第22卷,第23期(2012年12月4日),第2189-2202页.
- 让-皮埃尔·加图索 (Jean-Pierre Gattuso) 等,“根据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同情景对比海洋和社会的未来”[J],《科学》,第349卷,第6243期(2015年7月3日),第4722-1-4722-10页.
The UN Chronicle is not an official record. It is privileged to host senior United Nations officials as well as distinguished contributors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whose views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milarly, the boundaries and names shown, and the designations used, in maps or articles do not necessarily imply endorsement or acceptance by the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