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March 2017

大多数卫生专业人员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压力是现代社会影响死亡率的最大因素。如果对压力置之不理,它对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可导致诸如心脏病、失眠或抑郁症等疾病。在当今社会,压力已经变得像流行病一样。每天,我们的意识都会受到大量压力刺激物的刺激。而且,紧张的日程以及政治经济体系的动荡和变化也会使我们产生压力。

在社会层面上,压力经常被视为仅会对成年人产生影响的问题,青年总是被忽视。然而,青年的学习压力巨大,考试越来越频繁而且更具挑战性。同时,日益扩大的全球人才库和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青年为获得成功而要与同龄人直接竞争的压力。

除了学习压力,青年还要应对更大的问题: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身份问题和公开的线上生活。

网络身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因此,关于如何将科技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如何区分我们的在线和离线角色,并没有可参考的先例。尽管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许多志同道合的人或社群可以通过互联网彼此联系,但它也经常成为诋毁、骚扰和辱骂上网者的平台,即使这些上网者身在自己的家中也无法幸免。

研究结果表明,多达7/10的青年曾遭受过网络暴力。1“网络欺凌”这个概念经常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现象,但实际上它是欺凌这一老问题的延伸。欺凌来自社会中潜在的偏见和歧视,对那些具有种族、宗教、性、性别认同和残疾等受保护特性的人影响最大。

传统观点认为,欺凌只发生在教育环境内,而家是安全的避风港。如今,青年不仅可能在学校遭受欺凌,在自家的汽车里或自己家中,甚至是在卧室中独处时,都可能遭受欺凌,在他们在父母或监护人的眼皮底下遭受欺凌,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却可能不会察觉。由于通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有些青年几乎没有机会躲过欺凌,因此,许多人持续感到压力和焦虑。欺凌受害者中,有1/3的人因此自残,有1/10的人曾尝试过自杀。2

多项调查一致表明,约1/2的青年在遭受欺凌后会因恐惧、难堪或信仰不足,从未将欺凌之事告诉他人。无论是线上欺凌,还是线下欺凌,都会严重损害青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急剧增加的额外压力。

 “消除标签”组织 (Ditch the Label) 和布兰德沃奇公司 (Brandwatch) 花四年时间分析了1900万条推文的内容,分析报告显示,仅在推特上就有近500万条有关厌恶女性的言论,其中52%来自于女性推特用户,而言论通常针对其他女性的外貌、智力和性偏好。该报告还发现,在推特上有770万条涉及种族主义的言论,还有390296条恐同言论和19348条恐跨症言论。3上述结果仅仅是基于对公共网络数据的分析,因此,包括公共和私人信道在内的全因特网仇恨言论的数量必定是十分惊人的。

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我们的身份是神圣的,是需要我们穷尽一生打造和发展的东西。而对于青年来说,他们的身份尚未成型,仍有很多有待发掘的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身份影响较大的是受保护的特性,因此,青年非常在乎这些受保护的特性,包括宗教和文化特性、性特性、性别认同或残疾。这些特性也经常成为网络欺凌的工具。受到网络欺凌的人会从内心对自身产生厌恶。比如,在网上遭遇种族主义欺凌的青年,很可能认为他们的肤色是个问题,会想方设法改变肤色来摆脱欺凌。

该报告还发现,在网上讨论政治和体育话题的人最容易遭受网络暴力,反映了无法包容其他文化和尊重不同观点的社会现实。2016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大选期间的言语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言语欺凌变成为一种正常的行为,还向公众发出了一条明确的信息:在网络上可以攻击与自己持有不同立场或观点的人。这削弱了我们本该享有的言论自由权,造成了抑制他人自我表达(通常是边缘群体)的氛围。

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基于外形的欺凌都是最常见的欺凌之一。在这个拥挤且崇拜名人的世界,青年承受着来自媒体、影响者和各种形式内容的巨大压力,他们的打扮和行为都需要遵循特定的模式。他们从小就了解到拥有魅力的重要性,且这种认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不断强化,而随着青年们越来越渴望使自己看起来和他们在媒体中看到的偶像毫无二致,他们会患得身体畸形恐惧症和进食障碍等疾病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消除标签”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如今,1/2的青年希望通过包括整形手术在内的手段改变外形。4

许多青年都通过社交媒体寻求同龄人的认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变成了有条件的特征,受到外部视角的极大影响。这也使青年极易为基于外形的网络攻击言论所伤,使社会充斥着外形至上的肤浅文化价值观。网上越来越盛行一种亚文化:通过网络社区分享照片,社区成员对照片的魅力指数做出评价。很多青年都愿意加入这些社区,希望自己的魅力得到认可,从而提升自尊。不幸的是,无论当事人是否知情,这些社区经常充斥着各种欺凌信息,他们的外形很容易受到攻击。

互联网是欺凌的独特来源。例如,网民来自四面八方,交流也没有地理限制。换句话说,人们可能受到各自线下社区之外的欺凌。网络欺凌通常以一种极其公开的方式,打击受欺凌者的尊严,而网络交流参与者点赞、评论和分享欺凌内容的行为,也会推波助澜。

有时,网络欺凌者根本就不认识被欺凌者;在很多情况下,欺凌信息都以匿名形式发送,因此确认网上欺凌更为困难。如果没有管理机构干预,是很难找到欺凌的始作俑者的。所以,匿名欺凌会大大打击受欺凌者的信心,降低他们的安全感,使受欺凌者变得偏执多疑。通常,相比于来自熟人的欺凌,匿名欺凌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的多。

在一些更加极端的网络欺凌案例中,受欺凌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地址、电话号码和亲属信息,会在未经自己授权的情况下无故被分享,这会威胁受欺凌者的安全,侵犯受欺凌者的隐私。“发布报复性色情内容”指未经他人同意,分享涉及他人的色情内容,企图在公开场合以及在他的朋友和家人面前诋毁和羞辱他。由于这种行为会对受欺凌者产生重大影响,“发布报复性色情内容”者将受到更加严厉的法律制裁。在社会层面上,人们责备“发布报复性色情内容”的受害者,认为他们不应该通过网络发送裸照和裸体视频。事实上,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它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从本质上认可了欺凌者的行为,让大众耻于对性的探索,而事实上,性应该是现代关系中的健康元素。

互联网打破了人际沟通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壁垒,让人们能够同包括朋友、家人、名人和世界领导人在内的任何人建立联系。从整体上看,开放的沟通渠道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因为它促进了合作和共享学习。然而,在当今社会,任何使用社交媒体的人都容易受到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侵害。互联网的透明性和蔓延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甚至在几秒内就能改变一个人长期的命运,无论他们是谁或是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对于那些社会偶像来说,相比学习怎样防止网络欺凌,他们更需要去学习怎样以积极、激励的方式应对网络欺凌,不让实际存在或可能发生的欺凌抑制他们自己的想法或行为。

每个人都享有公民自由权,有权像他人一样有尊严地生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人不会因为种族、性、宗教或残疾等特性被欺凌。某个人之所以受到欺凌,根源在于欺凌者的不良态度或恶劣处境。其中的关键在于,态度和处境可以随着适当的帮助和教育加以改变的,而人的身份却不会因为遭受欺凌而发生改变或受到影响,且任何人都不应该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份特性。

应该鼓励青年在包括线上和线下的任何环境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行使自己的权利。他们必须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攻击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从而为建设一个民主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建设真正公平、平等的世界,需要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文化。只有所有人遵守沟通的准则,才能实现互联的世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 “消除标签”组织,《2013年度网络欺凌情况调查》(布莱顿,2013年).http://www.ditchthelabel.org/research-papers/the-cyberbullying-survey-2013/

2 “消除标签”组织,《2016年度英国年轻群体欺凌情况调查》(布莱顿,2016年).http://www.ditchthelabel.org/research-papers/the-annual-bullying-survey-2016/

3 “消除标签”组织和布兰德沃奇公司,《网络欺凌和仇恨言论:通过社会数据了解网上仇恨言论》(布莱顿,2016年).http://www.ditchthelabel.org/research-papers/cyberbullying-and-hate-speech/

4 “消除标签”组织,《2015年度英国年轻群体欺凌情况调查》(布莱顿,2016年).http://www.ditchthelabel.org/research-papers/the-annual-bullying-survey-2015/。

 

The UN Chronicle is not an official record. It is privileged to host senior United Nations officials as well as distinguished contributors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whose views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milarly, the boundaries and names shown, and the designations used, in maps or articles do not necessarily imply endorsement or acceptance by the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