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联合国就气候变化问题组织的谈判和磋商工作是由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气候小组)支持的。气候小组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联合组织成立。作为一个全球性网络,该小组拥有2500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专家,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的科研工作进行审核。1989年,气候小组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这一发现促使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行了谈判和磋商。到了2001年,由于拥有了全新的更为强大的计算机模型,气候小组进一步发现,“最新、最有力证据表明,过去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归因于人类自身得活动”。 气候小组科学家提供了以下清晰的证据: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设定的目标即便能如期实现,也无法阻止全球变暖趋势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原先规定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尚需进一步削减。为此,公约批准国于1997年再次聚会日本京都,就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达成协议。依据这一议定书,发达国家以1990年确立的排放量削减水平为基线,将于2008-2012年间把六种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减少5.2%。
为保护臭氧层,联合国先后出台了著名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年)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年)及其修正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积极促成以上公约的磋商,如今则负责公约的执行工作。依据这些协议,发达国家业已停止生产和销售氟氯化碳(一种消耗臭氧层的化工品);而发展中国家则必须于2010年前停止生产氟氯化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制订了有关时间表,以逐步淘汰其它臭氧消耗物质。 2002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牵头,全世界250多名科学家起草了一份关于臭氧消耗情况的评估报告。该报告证实,《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执行十分有效。这份报告称,各种臭氧消耗化合物在低层大气层的总积聚丰度曾于1994年达到峰值,而如今正在缓慢下落。如若当初没有依据《议定书》采取有效措施,臭氧消耗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并将持续数十年之久。然而,即便《议定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减少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和排放,那些已被排放到大气层中的化学品的寿命却很长,这就意味着在未来许多年中臭氧消耗现象仍将持续下去。 科学家们预测,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继续得以有效实施,用以保护地球的臭氧屏障将于不久的将来开始复原,并将于2050年前完全复原。
继1994年巴巴多斯会议之后,1999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进一步讨论了这一议题。特别会议就《巴巴多斯议程》的执行进展情况进行了审核,还就那些地区需要采取优先的紧急行动以及具体实施手段提出了建议。2005年,国际社会在毛里求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再次讨论,是否需要进一步观测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