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联合国,您的世界!

历史沿革

  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北邻埃及,东接红海、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南毗乌干达、肯尼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西壤中非共和国、乍得和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苏丹人口估计为3 900万,其中32%居住在城市,68%居住在农村,游牧人口约占7%。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部地区尤其如此,而基督教和传统拜物教在南部较为盛行。苏丹是一个拥有联邦制政府的共和国,实行多级行政管理,全国分为26个州,大约120个县。 苏丹民族特性的构成相当复杂。苏丹人由许多部落组成,部落居民讲130多种语言和方言。日积月累形成的伊斯兰-非洲-阿拉伯文化,已成为该国北方的主导文化。阿拉伯语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通行,是大多数苏丹人的“普通话”。

  苏丹被视为最不发达国家,在2010年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中列第154位。苏丹没有发达的公路交通网,大部分地区依赖农牧业自给经济。但最近几年,尤其是在该国中部和南部发现石油之后,商品农业、工业开发和自然资源限度开采有所发展。从英国殖民时期至今,青、白尼罗河交汇的中部地区一直是备受注目之处,因为发展和建设集中于喀土穆,以及将长纤棉作为国家主要农作物种植的肥沃的杰济拉地区。除这两个地区外,苏丹广阔领土的其余部分仍然被边缘化和忽视,包括达尔富尔及科尔多凡、努巴山区、苏丹东部和南部等其他地区。即使是介于埃及边界和喀土穆之间的北部地区,也是渺无人烟的沙漠。

  1956年1月1日,苏丹摆脱英国和埃及统治获得独立。独立之后,国家在军事专政和民主统治之间摇摆不定。在49年国民统治中,苏丹经历了1956-1958年、1965-1969年和1985-1989年的10年民主时期。除此之外,苏丹被军人通过政变夺权专政统治。

  1956年独立后,苏丹经历了两年的民主治理期。1958年11月,易卜拉欣·阿布德将军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阿布德支持推广阿拉伯语和传播伊斯兰教,但这一主张引起了南部的抵抗。1962年,南部动荡加剧。1963年出现了武装反叛。政府在全国加大镇压行动。1964年,喀土穆的学生抗议活动演变成公众骚乱并迅速蔓延。阿布德辞去国家元首职务,由一个根据1956年《临时宪法》任命的过渡政府掌权。

  过渡政府于1965年4、5月份举行了选举。1965年6月,由乌玛党政治领导人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哈古比领导的联合政府成立。但是,马哈古比政府未能议定和执行有效的改革政策。1969年5月,由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上校率领的一批军官夺取了政权。他们推行一党制社会主义思想,后来演变为政治伊斯兰教。1972年2月,尼迈里与南部反叛分子签署所谓的《亚的斯亚贝巴协定》,规定南部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这项协定为此后11年带来了和平。然而,在最后几年统治期间,尼迈里将军采取了几项使其紧握大权的措施。南部发现石油后,尼迈里实行措施,确保将南部产油区归入北部,并取消了南部自治。此外,1983年9月,在全国伊斯兰阵线当时的领导人哈桑·图拉比和穆斯林兄弟会的影响下,尼迈里开始推行伊斯兰教法统治。所有这些步骤都遭到了南部的强烈反应,并最终导致1983年爆发与南部的第二次战争。

  最后,1985年4月,尼迈里军人政府被一批军官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随之成立了以阿贝德·拉赫曼·希瓦尔·达哈卜将军为首的过渡军事委员会。在1986年举行的选举中,乌玛党领导人萨迪克·马赫迪获胜并出任总理。马赫迪政府执政不到四年。在此期间,马赫迪政府开始采取一些重要措施,但却面临重大挑战,包括与南部的持续战争以及干旱和荒漠化等。

  苏丹现任总统奥马尔·哈桑·巴希尔将军于1989年6月与穆斯林兄弟会合作发动军事政变后夺得政权。许多苏丹人在这次政变后被关押或流亡。财产被没收,政党被查禁。巴希尔和尼迈里一样,深受全国伊斯兰阵线主要理论家哈桑·图拉比的影响。从1989年开始,法律和司法制度都作了重大调整,以符合该党诠释的政治伊斯兰教。

  1998年,随着新的《宪法》拟就并于1998年7月1日生效,以及同年12月举行选举,执政党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1998年《宪法》仍然体现一个严格的思想体系,规定实行政府联邦制,并保证一些重要的基本权利。1998年12月的选举遭到了所有主要反对党的抵制,巴希尔总统的全国大会党赢得议会360个席位中的340席,他本人也当选又一个五年任期。图拉比成为议会议长。该党成员继续担任关键职位,对政府、军队、安全部队、司法机关、学术机构和新闻媒体施加强大影响。

  1999年,由于全国大会党发生内部权力争斗,巴希尔总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解散议会,冻结《宪法》的一些重要规定,包括与各州地方政府的结构有关的规定。2000年5月,图拉比退出执政的全国大会党,实际上成立了一个名叫“人民大会”的新党。许多与图拉比交好的官员辞去政府职务。2001年5月,图拉比本人被软禁,后被指控为策划政变。现仍被关押。目前,人民大会党至少有70名骨干成员未经控罪或审判被关押,另有一些成员流亡国外。

  南北内部冲突自1983年爆发以来,在许多方面使苏丹遭受重创。这是非洲持续时间最长的冲突,引发了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和人道主义灾难。200多万人在冲突中丧生,45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但经过多年战争,也迫于强大的国际压力,苏丹政府与南部主要反叛运动“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解放军”从2002年开始和平会谈。在政府间发展管理局(伊加特)的主持下和“三架马车”(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挪威)的支助下,苏丹和平进程取得重大进展。2002年7月,双方签署《马查科斯议定书》,就一项阐述治理原则、过渡进程和政府构成的广泛框架以及南部苏丹人民的自决权利达成了具体协议。双方同意继续就权力、财富共享和停火等未决事项进行会谈。随着2003年和2004年在奈瓦沙(肯尼亚)签署一系列框架议定书,由伊加特居中调解的和平进程大幅推进。2004年12月31日,双方签署关于执行方式和永久停火的两项议定书,标志着奈瓦沙会谈和谈判的结束。2005年1月9日,第一副总统塔哈和人运/解放军主席约翰·加朗正式签署《全面和平协定》,其中包括以往签署的所有文件,包括2004年12月31日的两项议定书。到此,和平进程抵达终点。《全面和平协定》标志着20年内战的结束,它要求在六个月过渡准备期和六年过渡期之后,就南部苏丹人民的自决权利举行全民投票。《全面和平协定》规定立即启动制订临时国家宪法的进程。由每方各七人组成的一个委员会将起草《宪法》,然后提交全国制宪委员会审查。

  《全面和平协议》规定2011年1月9日举行两次全民投票:一次是让南部苏丹人民投票决定统一或分离,另一次是决定阿卜耶伊地区是否仍然属于北部或成为南部的一部分。前者是《全面和平协议》进程的关键成果。后者将在相对较小、人口稀少,但非常有争议的领土上进行。

  苏丹南北分界线中段北侧阿卜耶伊地区是苏丹的一个重要石油产地,根据《全面和平协议》,阿卜耶伊地区也应在9日举行确定其南北归属的公投。但由于各方在选民资格问题上存在分歧,阿卜耶伊的公投停滞不前。安理会对此表示关注,并敦促各方尽快达成协议。该地区的公投能否如期举行国际社会正拭目以待。

  本次公投从1月9日开始后将持续到1月15日。公投除了在南北苏丹举行之外,还将在移民人口众多的八个国家组织投票。这8个国家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英国和美国。公投委员会对共有390万居住在苏丹国内和海外的南部苏丹人进行了登记。需要其中六成以上的合法选民、约240万人投票才能使公投有效。

  苏丹独立公投结果将决定苏丹今后几十年的未来。《全面和平协议》各方坚定不移地维持和平、稳定与共存,将是制定这一路线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必须继续坚定地承诺在这一进程之中及之后支持各方、有关机构和苏丹人民。

  潘基文秘书长2月7日发表声明,对南部苏丹公投委员会当天公布今年一月初举行的公民投票最终结果表示欢迎。潘基文表示,近99%的选民投票选择南部独立的结果反映了南部苏丹人民的意愿。他同时对苏丹政府和南部苏丹政府在这一关键时期致力于和平与稳定表示赞赏。潘基文还呼吁国际社会在苏丹人民实现南北稳定与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支持。

背景资料

全民投票

和平协定

主要文件

相关地图